腹瀉,又被稱為泄瀉,就是指大便次數增多,排泄物稀薄,甚至排出的是水樣的排泄物,可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兩種慢性腹瀉的表現癥狀是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中醫認為,腹瀉是因各種原因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或元氣不足,脾腎虛衰所致。艾灸對于治療慢性腹瀉效果很好,每次取3-4穴溫和施灸,可以治療腹瀉。
【功效】溫經祛寒,平和陰陽,調理氣血。
【功效】健脾和胃。
【功效】疏通大腸腑氣,使津生而便通。
4、灸足三里穴位
【取穴方法】位于膝蓋下方凹陷約2橫指寬的地方,左右各半。
【施灸方法】溫和灸。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最好是在每晚臨睡前灸。
【功效】能使氣血源源不斷生長。
5、灸合谷穴
【取穴方法】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
【施灸方法】溫和灸。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次灸10-20分鐘,一般每周灸3-4次。
【功效】鎮靜安神,通絡活血,調氣鎮痛。
6、灸陰陵泉穴
【取穴方法】陰陵泉穴位于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陽陵泉穴相對,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時,在膝蓋內側橫紋上方會摸到一個突起的骨頭,在該骨的下方和內側會摸到一個凹陷的地方,按壓時會感到劇烈疼痛
【施灸方法】溫和灸。被施灸者取坐位,施穴者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以被施灸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功效】清利溫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