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本身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考慮到“氣”的推送。各種各樣的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
人體經絡分布于人體本身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人體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考慮到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本身或局部氣血凝滯,人體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于瘡瘍、凍傷、癃閉、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于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癥,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颊?,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考慮到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于中風脫癥、腹痛吐瀉、痢疾等升陽舉陷考慮到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靈樞·經脈》篇云:“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癥多用灸療。因此,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
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人就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疾病。艾灸可以調節陰陽補益的作用,從而使失衡之陰陽重新恢復平衡。
正所謂“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艾灸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在古書上就有記載。氣陰兩脫急取神閼、關元艾灸以回陽救逆。陽氣虛弱不固,輕者下陷,重者虛脫。艾葉性屬純陽,火本屬陽,兩陽相合,可益氣溫陽,升陽舉陷,扶陽固脫。